为什麽这麽说呢?因为现在一般的网路产品的功能都非常的多,介面也相对的越来越复杂。拿 Facebook 做范例,经过多年的迭代之後,它的功能已经比以前(2012 年)多得多,以前的 Facebook,就是让你看看你的朋友发布的讯息,或是推荐你朋友的朋友给你。但是现在的 Facebook 已经不只是社群平台,比如说它有提供类似 YouTube 这样子的影片串流,可以收看节目,也有像是 Instagram 的现时动态,甚至可以购物。那麽,他现在已经从一个单纯的社群媒体变成了一个有点类似 Yahoo 这样的入口网站,所以其实这类的产品呢,我觉得维持好的使用者体验的挑战是非常大的。
一个好的使用者体验,其实可以表现在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你的用户来说,我们如果拿内容平台 Medium 来做比方的话。我今天如果是一个读者,我可以很快速的找到喜欢的文章,或者是他可能方便分享给我的朋友。并且我每次打开 App 的时候,推荐的内容都非常精准,当我想要看一些新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呢,他也都可以正确的显示。这个对於使用者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使用者体验的下一个层次,其实就在有没有符合商业目标,或是有没有符合组织的目标。以刚才 Medium 的推荐算法为例,如果我真的要让用户很开心的话,那我每一次都推荐给他免费的内容,确保所有用户每一篇都可以读,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用户体验,因为我们的确从用户的角度思考。可是,如果我们从组织的层面去思考的话,这麽做其实没有办法维持平台运行的成本。所以另外一个层次的用户体验,就是如何在不造成用户困扰的情况下,同时也达到组织的商业目标。
如果继续用 Medium 的这个例子来举例的话,作为产品经理我可能就会去思考,我是不是应该要适时的也加入一些付费的文章进去推荐系统?比如说如果某个读者喜欢阅读关於设计的文章,那可不可以让他看到相关内容的时候呢,多推荐给他一些付费的内容?就内容层面来说,它的确可能感兴趣,而对於组织来说,也有一个让用户转化的机会。
但是这个事情也不能做过头。如果你放了全部都是付费的文章,这个用户他可能用了几次之後就会觉得,哎呀,我就不要再点你的推荐新闻了,因为你每次推荐给我的东西都要我付钱,那这样子就会造成用户使用上不方便,甚至用户就会放弃使用。所以其实使用者体验要追求的是一个平衡。第一个步骤是我们先替用户想:用户会喜欢什麽样子的内容,或者是用户会喜欢什麽样的功能。第二步要去思考,怎麽样让我们的设计可以帮助到最终的商业目标。这个是使用者体验需要思考的两个层次。当然 Medium 这个付费文章的展现逻辑不可能这麽简单,实际上会有很多需要去考虑的部分,这边只是作为一个举例。
结论
那如果你以前有曾经接触过一些,比如说讲的是行销转换的漏斗,像是 AARRR 这样子的模型呢?其实我刚才说的事情呢,跟这个 AARRR 的模型有一点类似,只是因为我不太喜欢使用专有名词,所以我觉得用户体验就是拆成几步:第一个是,好的用户体验的原则是你的用户理论上应该永远都要知道下一步是什麽,那如果当这个流程结束的时候,你的用户应该也要清楚的知道流程结束了,没有下一步。那这个没有下一步的这一个讯号,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那第二个就是当我们在考虑用户体验的时候。 第一步是先让用户满意。第二是我们从这个让用户能够满意的设计,或者是能让用户满意的这个流程中,去找到符合组织商业目标的改进方案。
说起来虽然简单,可是如果要把他做得好,也是必需要下非常大的功夫的。拿几个比较常见的案例来看,如果我们今天做的是内容类型的产品,其实你最後要消费者做的事情不外乎几种:
- 若你是按照广告来进行变现的话,那你的收入其实很大一部分跟流量以及转化量有很大的关联。所以你希望用户去做的事情,其实就是让她们创造更多的流量,包含提昇每个用户的频率、以及提昇用户的分享。
- 如果你今天做的是直效广告,那麽广告主可能会和转化率。那麽跟你的选品就很多关系,以及你的销售是否真的可以给出折扣。很多 YouTuber 会有这种类型的广告,但其实当商品本身折扣力度不够的时候,很难直接产生转化。
- 如果你是销售内容本身,那麽转化就发生在网站上面。那麽除了价格之外,也需要考虑消费者购买是否方便。例如减少转化的步骤,降低用户结帐的难度等等。